認知障礙症「是病」

首先,認知障礙症當然是病,有病症、生物標記,雖病理未明。以認知障礙症譜系中最常見的阿爾茲海默症(Alzheimer)舉例,其主要特徵是β-澱粉樣斑塊和tau蛋白纏結在大腦中積纍,以及腦中快波出現缺陷,特別是處於40赫茲的伽馬波。研究人員把目光轉向藥物聯合、疫苗、基因療法、光聲脈衝刺激、腦機接口等,努力研發新一代阿爾茲海默症疾病治療方法。但目前爲止,藥物治療成效有限,僅旨在症狀控制。我們希望照顧者明白,認知障礙症是病。患者出現認知、情緒、行爲等問題,並非長者有心作對,也不是因為照顧者做得不夠好,而是由疾病引起。

認知障礙症「不是病」

臨床上,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被廣泛用於理解和處理認知障礙症,即認爲「認知障礙 = 神經因素+益智刺激+社會心理+性格+感官刺激+環境+健康+生活事件+情緒」(由這些因素共同作用)。去年在《刺血針》發表的報告,指出14項認知障礙症風險因素:受教育程度低、聽力受損、吸烟、高血脂、高血壓、肥胖、抑鬱、缺乏運動、糖尿病、社交孤立、過量飲酒、視力受損、頭部損傷和空氣污染。相較藥物,非藥物干預方法被認爲是經濟成本更優的有益選擇。

我們鼓勵照顧者和社區人士秉持「去病態化」的信念,以人為本。「去病態化」並非否定醫療的重要價值,而是鼓勵超越「病」的限制,把焦點放在患者的能力與長處(神經可塑性),盡量維持患者的尊嚴及價值感(關注情緒/性格),減少衝突、維持良好溝通,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並相信改變的可能性。

中心為社區人士免費提供認知障礙症篩查評估、非藥物治療介入、照顧者互助小組及公衆教育等服務,歡迎有需要人士前來中心查詢及使用服務。

參考文獻:

Spector A & Orrell M(2010), Using a 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dementia as a tool to guide clinical practice.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.22(6):957-965
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d41586-024-03147-1

https://www.thelancet.com/infographics-do/dementia-risk